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【每日一百科】中国式买房

发表于2014-05-13

【名词解释】    
    中国式买房,是针对中国现在居高不下的房价应运而生的特殊现象。中国民众在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前,为了买到一套适用的房子而不得不变成了“经济学家”。他们的初衷就是为了能买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房子。然而,买房的种种不省心和复杂性也成就了中国式买房。
【背景介绍】
    由于传统的观念,中国式购房者历来是重“买”轻“租”的,这也会导致市场供应、需求结构的畸形,而且往往很多置业者喜欢一步到位,尤其是对年长的购房者来说,这种想法更为偏重。对于普通工薪阶层,买房意味着倾入几代人的积蓄和努力。由此,正在或者即将购房的置业者需要量力而行,步步为营不失为一种策略,一步到位也并不是必须的。


【具体案例】
    中国式买房之新上海人:“买房就是熟悉上海的过程”
    曾几何时,租房生活是小林坚定不移的选择,作为新上海人,小林大学毕业后七年多的时间里都是选择租房。随着步入婚姻殿堂,租房这样不太稳定的生活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他,原本一直抱怨房价贵,觉得租房经济划算的小林也不得不开始四处看房。四五个月的看房过程也让他重新熟悉了上海。
    “不去看房怎么买得到房”
    小林买房伊始就确立了总价原则,根据当时手头的情况,他确定自己可以接受的总价在120万-140万元左右,极限价格是150万元,无论如何都不能突破。“我是首次购房,所以不存在限购的问题。”
    现在买房的人都不可能离开网络。小林刚开始也是先在网上找房。在几个比较大的房产门户网站,小林选择总价120万-140万元的房源并开始货比三家。然而让他失望的是,网上很多房源的真实性都有问题。“明明标着120万元的房子,打电话过去询问时就已不是这个价了,或者干脆说已经卖掉,中介会向你再推荐其他的房子。”经过几次折腾,小林放弃了“空对空”的折腾,而是脚踏实地地“跑盘”去了。
    从三四月的初春到七八月的仲夏,小林跑遍了大半个上海,几乎每个双休日都疲于奔命,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中介的电话,身心俱疲的他一度就要放弃了。朋友的鼓励使他坚持了下来。“不行你就借点钱”、“买房是要看缘分的,不看房怎么买得到房?”
    宝山、嘉定、松江、闵行、浦东……尽管已经到上海七年多,但这次买房的经历才是他真正了解和熟悉上海的过程。“我觉得买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慢慢成长,对多个板块的地理位置、交通状况,实际房价甚至未来可能的波动都有了了解,甚至不亚于一些所谓的专家了。”现在回顾几个月前的经历,小林颇有点苦中作乐的感觉。

【社会评论】
    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老百姓像中国的民众一样关心经济,连每个月的国内生产总值(GDP)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等一系列经济专业用语数据都追踪着报纸网络而了解得清清楚楚。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已,了解这些数据干什么?当然不是为了做研究,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买房。这听起来很搞笑,可事实上,身边很多这样的购房者,不信你问问。这几年来,随着房价攀升并持续高企,很多人买房不再仅仅是因为居住需求迫切,更多的是解决恐慌,担心货币贬值,担心房价更高……加上政府的干预,各种调控政策的限制,于是,国民的买房越来越复杂。

发表于2014-05-14

太帅了

上一页|1|
/1页